1) 適用山地坡度、起伏較大的地區,同時不受植被高低等因素的影響;
2) 適用于漁塘、灘涂等地區,突破傳統支架受限于水深、區域大小等條件,通過柔性支架10~30 m 的大跨度方案優勢,以及中間可另設支撐柱等方案,解決漁塘、灘涂等地區傳統支架無法施工及安裝的難點;
3)適用于污水廠水池頂部,因污水廠水處理工藝的要求,大體積水池內部無法安裝支架基礎,柔性支架可巧妙規避這一難點,使污水廠水池建設光伏電站成為可能。
光伏組件柔性支架系統是一種新型的支撐體系,通過將光伏組件固定在張緊于兩柱間的鋼絞線上的方式來簡化組件支架系統。這是一種新型結構,在行業規范與標準中沒有充足的設計依據;且該系統利用張緊的鋼絞線的軸向拉力抵抗組件重力、雪荷載和風荷載等橫向荷載,屬于幾何非線性受力體系,受力與變形特征復雜。
水泥屋頂安裝太陽能支架系統都會使用水泥作為支架基礎。基礎制作有兩種方式。
1.現場澆筑水泥基礎。
優點:與屋面結合成一體,基礎牢固,水泥用量少。
缺點:需將鋼筋提前預埋在建筑物屋頂,或者用膨脹螺絲把水泥基礎和屋頂連為一體,這樣做容易破壞屋頂的防水層,時間長了容易漏水。
需統計項目地點的常年平均風速和不同季節的風向,計算出正風壓和負風壓。再通過風壓大小折算出水泥基礎的配重。預先加工好尺寸一致的水泥壓塊,再運輸到現場安裝。
跟蹤支架可有效提高發電效率、降低度電成本。跟蹤支架可根據光照情況進行自動調整組件方向,可減少組件與太陽直射光之間的夾角,獲取更多的太陽輻照,從而有效提高光伏電站發電量。按旋轉支架數量劃分,跟蹤支架可細分為單軸及雙軸跟蹤支架,雙軸跟蹤支架理論發電量增厚效益更高,但受制于成本因素,目前單軸跟蹤支架為市場主流選擇。根據新加坡太陽能研究所(SERIS)研究數據,由于雙軸跟蹤系統受制于高成本,利用“單軸跟蹤+雙面組件”的組合可在 93.1%的區域內實現低度電成本。其中,單軸跟蹤系統較固定支架發電量增厚達 7%-37%,而成本較之雙軸跟蹤系統低 8%-29%。此外,業內企業亦開始研究通過算法的配合來進一步提高跟蹤系統的發電增厚效益,如中信博于2021 年 1 月 20 日發布《中信博新一代人工智能光伏跟蹤解決方案白皮書》,通過真實地形下的跟蹤控制策略及基于實時氣象數據的云層策略可為光伏電站額外提高 7%的收益。